close

與自傷孩子的工作經驗(下)        文/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這是一篇千呼萬喚屎出來、拖拖拖、拖半年的文章,內容是我自己與自傷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心得感想,僅供參考!) 

在與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和安全的諮商關係之後,就會開始探索、討論比較核心的深層情緒與自傷行為之間的議題,孩子的自傷行為通常與內心無法抑制和處理的大量負向情緒有關,這些孩子的內在功能就像是沙灘上的沙堡一樣不穩固,當大量負向情緒向漲潮般的海浪向沙灘襲來,脆弱的沙堡經常是難以抵擋而瞬間崩塌的。一個人的內在崩解,是一種慌亂、焦急、不知如何是好的可怕經驗。當他發現有一種方式,可以立即地讓自己恢復控制感時,不論是否會造成另一種損傷,那幾乎是無法思考的了,何況比起內心的苦痛,皮肉之痛又算什麼?久而久之,皮肉痛覺會逐漸麻痺,加上有此一說:「適度放血」會使得腦部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會讓人有愉悅感。所以,有些人的自傷行為最後會變成生理上的成癮現象。

 

大多數孩子在理智恢復後,知道自傷行為是不好的,所以其實不用去強調或責備,那樣的強調通常只增加孩子的罪惡感和自責感,也就是又增加他的情緒負擔,同時也再次提高自傷行為的機率。孩子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暫時別無他法,只能如此,這是他當時所知道的唯一辦法,在那個過程中,他們心裡的感受常常是複雜、矛盾的。我們的工作目標,在於協助矯正自傷行為,但要避免與一般大人一樣的說教、指導的權威方式。

 

因此,我們需要和孩子談談他的情緒是什麼?談他的情緒,孩子就會帶出情緒背後的故事,如果孩子不容易直接談情緒,也可以反過來,藉由他所說的事件,幫他反映出內心的情緒。通常痛苦就會在這樣的談論過程中,因為被傾聽、被理解、被接受,獲得釋放和抒發。在談論過程中,我們也要幫忙孩子去確認他的情緒經驗,將孩子對內在情緒「無限擴張的想像」變成「有範圍的聚焦」和「具體化」,進一步去了解這些情緒「對他的影響是什麼」?這個時候,透過孩子的陳述,我們也在蒐集訊息,在心裡進行評估和策略,嘗試著漸漸地將孩子引導到:「他使用自傷行為,是因為他被情緒吞噬了,只要他學習到新的、有效的調節情緒方法,他便能停止自傷行為。」而這背後的信念是:當孩子真的開始有停止自傷行為的成功經驗,他會開始覺得自己似乎是有點能力的,那才是健康的自我控制感。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會一蹴可幾,孩子需要一段時間練習如何處理情緒?嘗試哪些方法是適合自己、是有效的?經過不斷地練習和成功經驗,孩子才有可能放棄再用傷害行為來對待自己。

 

孩子也可能在「改變」與「再犯」之間來來回回的,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和鼓勵孩子,當孩子忍不住又自傷了,切忌勿把自己的期待加諸於孩子身上,一個失望眼神,就有可能再把孩子打回原點,真誠地接納與同理孩子,「有時候」會敗給情緒狂浪,去涵容孩子的挫折和沮喪,經常能有效降低他內心的罪惡和自責,避免他又用自傷來懲罰自己。要記住,我們所做的事的目的都是要「削弱、降低、減少」孩子負向情緒的量,當孩子不再總是指責自己,甚至願意諒解自己時,我們才有可能將孩子的情緒狀態轉化為正向的。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協助孩子提升情緒調整能力,當孩子的自傷行為可以改善或控制到某個停損點(危機解除),才有可能去處理自我認同的發展或關係議題的修復等其他議題。以下大概是我的步驟,提供大家參考參考:

讓孩子陳述事件內容和過程

à抒發與確認負向情緒

à討論其他可能的情緒調節方法

à不斷練習,直到找出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

à降低負向情緒的量或控制負向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à協助孩子長出健康的自我控制方法,捨棄自傷行為。

 

提供一個改編的案例,來對照一下。

1. 讓孩子陳述事件內容和過程

孩子描述自己和媽媽長期受父親施暴的狀況,在偶然的狀況下,好奇地嘗試割手臂的自傷行為,之後衍生為割大腿內側。在討論與澄清之後,了解孩子在目睹媽媽受暴時,對自己使用自傷行為的頻率是比較大的,並確認工具是小刀。

       2. 抒發與確認負向情緒

藉由情感反映和同理,讓孩子述說心裡的痛苦、抒發情緒,了解孩子的痛苦來自於「救不了媽媽」、「媽媽為了阻擋爸爸打自己而被嚴重地毆打」、「看著媽媽被打,同時也連結自己被打時的疼痛感和內心的恐懼、害怕」,最後確認孩子與自傷行為有關的情緒是「自責」、「內疚」、「無助」、「恐懼」

       3. 討論其他可能的情緒調節方法

詢問孩子平時或在自傷以前做哪些事情會感覺到開心、快樂?或是做了什麼事情會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讓孩子試看看。例如對付「恐懼」,可能聽音樂會好一點,要具體地詢問到哪種音樂?哪些歌曲?幫助孩子準備好幾首音樂,「恐懼」上來時,立即用「音樂」來解救自己。

       4. 不斷練習,直到找到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

也許聽音樂不會常常有用,這時可以再繼續討論,例如晚上睡覺時,也可以增加抱娃娃或其他方式。我嘗試過用冥想畫面的方式(想像心理師或好友和你在一起),有些個案可以把在諮商室中練習的冥想經驗內化到腦海裡,成為一種有效方式。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也可能是因為自己過於敏感的性格而引起的,如果關係夠穩固,也可以嘗試溫和地面質、挑戰案主扭曲的、非理性的信念,認知上的調整經常也是必要的,但建議留到比較中後期,讓孩子的情緒先獲得一定程度的抒解後,再進行認知調整的工作。

       5. 降低負向情緒的量或控制負向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只要降低其中一個,就慢慢會有轉變,有一些好的轉變時,孩子會比較有能量,再討論其他負向情緒的調節策略,讓孩子的情緒流動變成正向循環。同時,從孩子談論其他的事情中,幫忙他找到一些正向的部分,用來抵擋那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負向情緒,也是一種控制和增能.

6. 協助孩子長出健康的自我控制方法,捨棄自傷行為。

如同前面說的,自傷流血會分泌多巴胺而令人感到舒服、愉悅,除了減少自傷行為,我們還要幫忙孩子培養出其他讓他感到快樂的活動,才能真正替代自傷行為,例如跑步、打籃球等運動。

有自傷行為的孩子通常還會有其他的議題,有時候會來回交互地談論和處理,有時候必須先著重於自傷行為的消除,無論如何,情緒穩定都會是基本目標,當一個人的內在狀態穩定時,才會比較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對其他問題。就像破殼重生之前的預備,若我們能協助孩子預備好破殼的能量,他就有重生的可能,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傷 諮商 輔導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