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你到底在氣什麼??        文/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以下對話,是由數個孩子的工作經驗,整理、改編過的。)

 

坐在會談室裡,等待著要第一次見面的孩子。

在見面之前,已經耳聞孩子的大脾氣,

~~我深呼吸一口氣,穩定一下自己的狀態,準備見識一下。

 

老師陪著孩子走到門口,簡單介紹我的身份後便先行離開。

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來,一臉不屑地問:「找我來幹嘛??

我心裡os:「哇嗚~~果然不是好惹的!」

我刻意輕鬆地說:「不要一直罰站,先坐下再說嘛!」

試圖先讓氣氛緩和一點,孩子也就坐下了。

我以退為進地說:「謝謝你給我面子啊!」嘗試表達善意。

孩子表情漠然、語氣有點挑臖且不耐地回應:「所以,到底要幹嘛??

 

20108259121231309_asqql.com.gif  

(圖片來源:http://www.asqql.com/html_file/78/66501.html#picfilescutasfd)

 

跟這麼防衛和高攻擊性的孩子工作,我知道「建立關係」是最重要的開始,

若這一步不成功,其他的都不用談了,因為他不會再來了,根本沒有談的機會。

如果被這個一副好像「我欠你八百萬」的孩子激怒了,

而試圖想要用大人的權威控制他或教訓他,那這個會談可以就此宣告失敗。

 

因此,這個時候,我提醒自己要更慢、更穩,不能被孩子不耐煩的情緒牽著走,

如果我能hold住自己,接納孩子表現出來的煩躁和不耐

才有可能碰觸到他心裡的害怕和不安,有機會做後續的認知調整和行為修正。

 

我說:「我可以想像,被安排來見一個不認識的人,

心裡一定會感覺有點奇怪或不舒服,不曉得老師有沒有跟你說來這邊的原因??

同理孩子的心情,往往可以讓孩子的不安和防備降下來,

起碼會願意再多交談幾句。

 

接下來,就可以從孩子透露的訊息深淺多寡,

評估這個孩子「對立」、「不配合」的程度有多高。

其實,我不太愛用「對立性反抗疾患ODD」這個詞來形容孩子,

總覺得這好像在說孩子生了什麼病一樣!

這樣的孩子,到底在氣什麼呢??

有孩子說,他覺得媽媽什麼都要管,媽媽完全不信任他,

他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他覺得很煩;

有孩子說,爸媽一直要他讀書,學校老師不斷地發考卷考試,

他上完安親班,回家又被逼著繼續複習,他很不快樂。

就我和青少年工作的經驗而言,他們心裡經常是受傷和缺乏安全感的,

他們必須用很武裝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免於再度被侵犯,

而那些對立和不配合的行為,

常常是為了表達「某些情緒」,以及反抗「某個對象」或「某個行為」,

而這通常指的是「某個極度權威控制型的人物和言行」。

 

海綿,被壓住過久之後,就會留下痕跡和印記;

彈簧,被過度壓制之後,就會失去彈性或四處亂彈。

每個孩子先天的彈性不同,但是過度的壓抑和控制,勢必會在心理留下傷痕,

在無法承受時,以巨大的力道向外在世界反彈,以奪取原本屬於自己的自由。

 

這種三句不離髒話,用各種激烈的方式表達不滿,

以極度對立的言行來和大人們爭權的孩子,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與這些「愛生氣」的孩子相處時,若能取得與他們的連結,

讓他們覺得自己被理解了,通常就能讓他們卸下心防,

他們也會從不停地謾罵和抱怨中,

逐漸透露出內心裡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失望和哀傷。

 

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就是不斷地情感反映和同理,

讓孩子明白自己呈現出什麼樣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當我們能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憤怒和委屈,

讓他們覺察和接觸自己心裡的受傷和脆弱

在情緒抒發的過程中,

不斷地以溫和的口語、堅定的眼神和親近的姿態來涵容孩子的不安,

孩子也能漸漸學會去安撫心裡不安的情緒。

 

每個孩子需要被安撫的時間不一,

視他們原本的自我功能穩定程度,以及成長過程中主觀知覺到被傷害經驗而定。

雖然,沒有標準的時間進程,但和孩子的互動中,其實不難觀察是否有所變化,

比方說孩子減少了對立、具攻擊性的負向行為,

或是孩子增加配合度、對會談的參與投入的正向行為。

此時,再引導孩子改變「只能用對立和反抗的言行來捍衛自我需求」的觀念,

詢問孩子「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以擴展因應方式。

若孩子能接受此觀點,便能進到下一步行動改變方式的具體討論。

若是孩子還堅持原來的方法,很有可能是他還覺得不夠安全,

此時先不要勉強他改變,否則先前建立的關係很容易功虧一簣。

同理孩子的「還沒辦法」,同時也表達我們「願意等待」,

有時候,進展就會在這奇妙的等待時刻中發生。

 

如果能讓孩子覺知到自己是因為不想再被操控或害怕再受傷害等不安全感,

而有先發制人地對抗或攻擊別人的慾望和衝動行為

此時便能進到最後一步,和孩子討論他自己覺得可以改變的地方。

通常我就是幫忙評估孩子自己提出來的方法,

有時候會給點意見、幫忙修正一下,

讓孩子感覺到我尊重他、也相信他的能力(賦權)

重要的是這個改變的行為有沒有效果,

而不是誰的方法比較好,或一定要照著誰的方法。

 

面對愈狂亂、愈躁動的孩子,要能以愈安穩、愈柔軟的心去回應、去涵容,

過程中,我們也難免會被激起一些不悅情緒,甚至因此失去耐心、無法包容,

這些,都是正常、可以理解的反應!

此時,不妨稍作停留,感受心裡的感覺,

那很有可能是週遭大人們對孩子經常有的情緒與回應,

從我們和孩子的相處,去讓孩子看見自己如何和他人互動的人際歷程,

用我們被孩子激起的感受,去同理孩子經常得到的負向回應和挫敗感,

這些對孩子是最真實,也是我們能提供的最直接的矯正性經驗。

 

 

上述方法,僅供參考!

我也曾經有失敗的經驗L,有些孩子真的比較困難,

能做的就是多點耐心,多點正向的看見,多點有事實佐證的回饋,

在長時間的鼓勵下,有時候還是會產生效果的。

若資源許可,至少有機會讓孩子內化這種「不放棄的態度」,就有改變的可能。

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無法將資源一直保留給這類看似沒有起色和進展的孩子,

當這類孩子沒有了被陪伴的資源,有時候會更加惡化,變成更棘手的個案。

~~這也就是我們常常只能救三級個案的原因,

這樣的資源分配不均,是我們在制度中還要努力的!大家加油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