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童話/神話心理學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109.5.17

  每個人想起小木偶皮諾丘,通常最先想起的是「說謊就會變長的鼻子」,許多父母親也透過這個故事用來進行道德教育,勸說孩子不可以撒謊。不過,從童話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能夠流傳下來的童話故事,通常都有很深遠、多元的意涵。因此,若單將《木偶奇遇記》作為道德教育的媒材,或許就可能限縮這個故事所隱藏的豐富意義。

文章標籤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每一個童話故事裡,都蘊藏著一個深厚的人生哲理,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從童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故事主角和反派角色兩者之間的性格的共通點,或許我們就能夠找出這個故事所要教會我們的道理。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2019.6.8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刊載於:吳東彥、黃宗堅(印製中)。童話分析:安徒生童話《紅鞋》的隱喻及其療癒象徵。輔導季刊。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吳東彥、黃宗堅(印製中)。《白雪公主》的童話分析:性意識及陽性原則的啟蒙與開展。輔導季刊。

一、前言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童話故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藉由童話故事,有時可以幫助我們看見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的性格。如果你同時對童話故事和自我探索有興趣,看這篇文章就對啦~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吳東彥(2017)。《傑克與魔豆》的童話分析: 從兒童偷竊、母親情結及其療癒象徵進行探究。輔導季刊,53(4),74-82。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吳東彥(2018)。 《拇指姑娘》的童話分析:從心靈禁錮走向心靈自由 。輔導季刊,54(1),40-48。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吳東彥(2017)。從希臘酒神「Dionysus」看早年創傷與人格發展。輔導季刊,53(1),10-15。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吳東彥、黃宗堅(2016)。從《綠野仙蹤》稻草人、錫樵夫與膽小獅子的隱喻反思失親兒的療癒象徵。輔導季刊,52(4),19-27。

  • 前言

  童話故事雖然使用簡短、淺白的方式描述故事主角、配角與重要人物之間的互動與經歷,其中卻蘊含深遠的人類存在議題(李淑珺譯,2005/1999;李燦如等譯,2012/2006林敏雅譯,2004/1986)與「原型」(archetype)(趙仲明譯,2015/1977)。在閱讀童話時,我們便可能無意識地認同故事主角,與之共同經歷、面對與克服所遭遇的情結、生命議題與心理衝突(李淑珺譯,2005/1999趙仲明譯,2015/1977)。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吳東彥(印製中)。《虎姑婆》的故事情節分析:談孩子的客體關係發展。輔導季刊。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