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13.5.21

   隨著心理健康概念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似乎得到了一種「愛自己成癮症」!許多報章媒體以及書本文宣都強烈地灌輸給大眾「你要愛自己」的觀念,細查其中的內容,諸如:「你必須要多愛自己」、「當你懂得看重自己,別人才會看重你」、「當你學會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有些文章甚至以更強烈、更教條式的方式來教導大眾怎麼愛自己,例如:「要時常心懷感謝,一旦去發掘這個世界的美好,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如此一來,你也就能更愛自己多一些」、「愛自己之前,先放下抱怨與批判」等。我不否認這些觀念的正確性,在某個程度上,我是同意其中的部分觀念的,然而,回想過去那段極度沒自信的歲月時,看到這些字句只會讓我壓力更大,因為「不夠愛自己」本就是一件相當困擾我的事情了,但在接受到這些觀念後,我不僅需要面對這些教條所帶給我的壓力,甚至也會時常抱持一個疑惑:「難道我不做這些,就真的代表不愛自己嗎?」

 

  現在回頭看來,我實在不認為「愛自己」這件事情是可以化約為幾個簡單的句子,「愛自己」這件事情也不應該跟「應該」與「必須」掛勾,而認為要愛自己之前,就必須怎樣怎樣,或是就應該如何如何。弔詭的是:一旦把「愛自己」這件事情與教條畫上等號時,認為要愛自己之前就必須怎麼做的時候,這些教條不就是隱含了一個概念:「現在的你是不夠好的,所以你必須要有所改變、有所調整,然後,你才能夠更愛自己。」這種「你要怎樣,才能怎樣」的概念是相當條件式的。一旦我們潛意識地接受這些概念,我們豈不是更不容易愛自己,因為我們學習到在做到某些行為時才代表我們愛自己,一旦我們沒有這麼做時,就代表我們不夠愛自己,甚至還會對自己的「做不到」感到氣餒與挫折。

 

  那麼,什麼是愛自己呢?其實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現在學習著在心裡問問自己:「現在的我需要什麼?」在我開心的時候,在我生氣的時候,在我難過的時候,我會問問我自己需要什麼,前提是做這些事情不嚴重影響自己與他人的健康或安全。例如:開心的時候,我會想跟朋友盡情聊天、放聲大喊;生氣的時候,我會想要在心中罵一下他人作為發洩;難過的時候,有時只需要聽朋友聽懂我的沮喪,或是和朋友喝點小酒,聊聊心事;疲勞的時候我會需要泡泡澡,甚至找人幫忙按摩,來舒緩我疲憊的身體。一旦我覺得自己的需求被滿足了,我的身體與心情也跟著舒緩多了。我覺得這是一種愛我自己的表現!

 

  那麼,你呢,當你因為不夠愛自己而感到沮喪與難過時,做些什麼會讓你好一些呢?你都是用什麼方式去照顧自己的身心呢?這些方式或許會與他人有些不同,但或許那些讓你感覺好一些的方式,就是你愛自己的最好方式喔!

 

引用自:幾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