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周純媛 諮商心理師

 

 

*補充:這兩天想了想,覺得應該補上這一段會比較完整。當我們在討論被寵壞的孩子時,免不了會提到父母的親職行為,我認為寵溺孩子的行為和被寵壞的孩子,兩者之間並非絕對的因果關係,但是應該是存在高相關。因此,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用來提醒父母可以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有寵溺孩子的行為,事先預防會勝於事後收拾殘局的。對於學校老師,我覺得可以提供一個理解孩子的觀點,以及與家長溝通的後設認知,而在親師溝通中,還是要小心、避免去究責於父母,比較不會引起家長的抗拒和防衛,如此一來,會有比較好的親師合作,才能真正協助孩子去處理在學校裡的適應或人際問題喔!

 

最近有點胖的胖胖皇后和很精瘦的溫尼烤焦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有點感覺…所以整理了一些心得,在一開始,我先大致把阿德勒提到所謂「被寵壞的孩子」的特質整理如下:

 

 

 

1.      待別人把他的願望當法律看待,想要不付出努力就可以當個天之驕子。

 

2.      把與眾不同視為他的天賦權利。當他不是眾人的注意中心,別人也不體貼其感覺時,他會覺得世界虧待了他。

 

3.      總是等著別人服侍他,沒有獨立性,也不知道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4.      面臨困難時,總是等待或乞求別人的幫助。

 

5.      當別人不諂媚和順從他時,會認為是別人的錯。

 

6.      比較嚴重的,可能會在暗中破壞或公開反叛,以柔術駕馭別人或以暴力施行報復,來博取權位和獲取心中想要的東西。若是被識破詭計而被指責時,則會覺得是自己被虧待了,而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如果,你觀察到孩子有以上幾個特質或行為,也許他就是個被寵壞的孩子喔!我覺得寵愛孩子和寵壞孩子是不同的,前者是健康地愛孩子,但後者經常會讓孩子日後的成長發展面臨到各種困難。然而,這兩者往往是一線之隔,通常是愛的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別,拿捏地不好,寵愛很容易變成寵壞。因此,我又找了網路上的一些資訊,我摘要並改寫了一下,讓父母們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不小心寵壞了孩子。(※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47251087232

 

 

 

1. 滿足他所有的慾望,幾乎有求必應。

 

2. 當他的搖錢樹,用物質滿足他。

 

3. 幫他打點好一切,從不訓練他獨立。

 

4. 無論如何,都替他收拾殘局。

 

5. 不給限制,或給了限制又妥協。

 

6. 不制止他的不得當行為,只是一笑置之,不告訴他別人可能會有的負向感受。

 

7. 不管是非對錯,一昧地捍衛孩子,永遠站在他這邊。

 

8. 不告訴他你錯了,甚至替他掩飾罪行。

 

 

 

仔細比對一下,覺得網路上所提出的寵壞孩子的行為,似乎和阿德勒所描述的被寵壞孩子的特質是滿match的。

 

 

 

“被寵壞的孩子”的最大問題似乎就在於成長過程中缺乏學習“為自我負責”的經驗,當父母替孩子解決了所有生活問題,孩子自然不容易發展出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他會等待別人來替他應付問題,他也覺得理應如此,因為從小寵壞他的父母便是這樣地對待他的,因此,他可能會形成一種別人也要如此對待我的錯誤信念。這樣的孩子在關係中既難有付出和貢獻,被協助時也不會表達感激,所以可以理解這類的孩子和人相處時會產生人際上的問題。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想要要求他為自己負起責任時,孩子經常拒絕接受,甚至把責任推卸到父母身上,父母親既無法反駁孩子的指控,但又知道孩子需要改變,因而容易陷入責備孩子不負責任、也責備自己過去沒把他教好的矛盾情緒。

 

 

 

有些被寵壞的孩子因為父母下定決心不再替他承擔責任,但又承受不了要為自己負責的壓力,還會因此而衍生一些疾病出來(身心症或心理疾病)。這些疾病可以讓他們很「合理地」逃避必須面對的問題,他們可以把責任推給「疾病」這件事,用「我生病了」的理由來告訴別人現在無法去面對問題,而不必去承認是「自己沒能力」或「自己不願意」去解決問題。舉個例子來說,有個孩子,他在家裡就是個不用做事、被服侍的很好的少爺,若被要求做家事時,也得看他的心情好壞再決定要不要做。這孩子在進入學校生活後便開始產生了適應困難,例如他無法遵守要打掃的規定,但當老師要求他一定要完成時,他心裡對老師產生有很大的怨氣,對於每天要去學校也覺得很不情願,甚至想留在家裡自學,但父母不接受。後來他對於學校規定的不想接受,引發了「上學焦慮症」,這個「焦慮症」的診斷讓他可以得到父母的同意,偶爾請假不去上學。焦慮症的症狀雖然是真的,但這是從他心裡衍生出來的功能性疾病,光是服藥也許能降低焦慮感,但若沒找出心理成因,就會比較難根治。

 

 

 

被寵壞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情境,很容易有各種的適應困難在處理這類被寵壞的孩子時,父母親太快地要求孩子要完全地為自己負起責任,拒絕再給孩子任何協助,效果通常不會太好。過去很寵他,現在卻要求他去負起該有的責任,從全有到全無的變化,孩子一時之間是很難承受的。我們必須要漸進式地幫助孩子,藉由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有勇氣站回他的位置上,協助他了解問題的意義,學習用正確且合適的方法去處理遇到的困難。同時,父母也要給他一些調整的時間和空間,接納他改變的速度和有限的效果,讓孩子感受到他並沒有失去父母的愛和關注,而不必繼續使用錯誤的生活方式,或抓住那有功能性的疾病不放。即使過去不小心寵壞了孩子,只要了解問題所在,使用正確的引導方式,我們還是仍幫忙孩子發展出負責任的能力。另外,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醒父母注意別將自己教養出差錯的責任和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當父母和孩子都學習負起各自的責任,對孩子也是一種很正向的身教示範。

 

 

 

我覺得阿德勒的概念對父母是個很好的提醒,寵溺行為的確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這樣的愛可能淹沒了孩子的潛能,也剝奪了他發展自主性和責任感的機會,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愛。親愛的父母親們,付出這麼多,到頭來還要被孩子責備,甚至自責,是不是太辛苦又不聰明了呢?如果你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愛想給孩子的話,其實也可以分一點給自己、給另一半或給其他家人,讓身邊的每一份重要關係都能更平衡、親密且健康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阿德勒 寵溺 教養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