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13.9.10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心裡常有的OS是什麼?如果父母親能夠稍稍地HOLD自己心中的OS,不要讓多停留在腦海中一下子、不要將它太快地說出口,或是付諸行動,或許我們也能夠從中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在你面前玩著積木,他將積木疊得高高的,而這疊積木開始緩緩地搖晃。你的孩子又轉身拿了另一塊積木,躍躍欲試地、興奮地想將它放到這疊積木的最頂端時,在這種狀況下,你心裡最常有的OS是什麼?

  

◎「好想幫他擺上去」

  有些父母親在這種狀況中,因為擔心積木倒塌,所以心裡有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幫助孩子。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沒有開口要求幫忙的情況下,也就真的將自己的意念付諸行動,直接插手幫忙。這個舉動雖然出於善意,卻也可能在無形中打斷了孩子的興致,或是中斷了孩子想要嘗試挑戰的心情。於是這樣的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就可能比較缺乏「挑戰成功」的經驗。甚至,有些較敏感的孩子甚至會認為「爸媽是不是不相信我能做到,所以才要來幫我?」若這樣的經驗多了,這樣的孩子就可能較難以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

 

◎「他等一下一定會把積木弄倒」

  雖然積木才開始緩緩地搖晃,但有些父母在還不確定積木一定會倒下時,就自動化地想著:「他等一下一定會把積木弄倒。」這樣的父母所關注的,通常是孩子的成敗與否(特別是失敗的部份),而非孩子本身的努力與興趣。這種態度也可能反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當孩子面對新的挑戰時,這樣的父母親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打擊了孩子的信心,認為孩子一定辦不到,孩子的自信也就在無形中受到了影響。有些孩子也因此吸收了父母親的看法,覺得「我一定會把積木弄倒」,所以日後在玩積木時,他們可能就會避免挑戰,避免再將積木疊高。有些孩子則可能會展現出「叛逆」的一面,想要證明「我一定不會把積木弄倒」。不過,這樣的孩子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卻可能太過於將心思放在「要證明自己」以及「父母的目光」上,而導致較難以將專注力放在積木上面,使得積木被弄倒的機會就增加了,也因而再次造成孩子本身的挫折感。

 

    「他一定會成功,不可能失敗」

相較於前一種反應,有些父母則是完全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成功,不可能會失敗。雖然這種對孩子百分之百的信任有時可以增進孩子的自信,但卻也可能同時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百分百的信任時,他們的心裡會不會也同時想著:「爸爸媽媽這麼信任我,那麼我是不是不能失敗,不然他們就會對我失望。」因此,孩子在進行這個活動,或是日後面對其他挑戰或任務時,就會帶著較多的焦慮,一心想要成功,但卻又害怕失敗,使得他們在面對新挑戰時容易顯得戰戰兢兢。

有些孩子也會直接接受父母親對自己的看法,轉而認為自己做任何事情時「一定成功,不會失敗」,這樣的孩子雖然表面上看來很有衝勁,對於許多事情都有嘗試的勇氣,但是卻可能較少在採取行動前,先思考自己可能要面對的事情的後果以及需要承擔的風險。

 

    「加油!試試看!」

另外有一類的父母在觀看孩子疊積木時,在行為上傾向「按兵不動」,但是在心理或語言上卻可以不斷地鼓舞孩子「再試試看」、「加油!就差一點了」、「再想想,還可以怎麼弄?」他們關注的並不是疊積木的成敗與否,此刻的他們看見的不是積木本身,而是孩子墊高的腳尖、緊張興奮的表情、不穩的雙手,以及勇於嘗試的態度。雖然知道這件事情對孩子來說有些難度,但是他們仍是試著鼓勵著孩子不要放棄。孩子在這種狀況下,通常也可以受到父母親的鼓舞而獲得能量,而他們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耐心與努力也會受到肯定。

 

    小結

我相信,當父母親看見孩子在玩遊戲時,心理的OS必定有百百種,而不限於這四種類型。上面提出的四種類型也沒有誰好誰壞的區分,比較重要的是,父母親在與孩子相處時,有時能不能先緩一緩,避免看到或聽到孩子的某些行為,就很自動化地、不假思索地做出了下一個反應。若是父母親有時能夠先HOLD住一下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不要太快地有所行動,並且讓自己有機會去想想看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或做法,這些想法與作法是否與自己的成長經驗有關,而這些想法與作法又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一旦能夠細細地思索這些部份,或許父母親就能比較從容地看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中,蘊含了什麼樣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