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吳東彥

參與人員:oo國中全校教職員

 

一、  情緒覺察的重要性:

(一)利用自己被學生激起的情緒,了解學生的潛意識內容及不適應行為類型。

某些特殊的學生會激發老師或家長們的特殊的心情與感受,此時若我們可以貼近與觀察自己的心情,就可以用來辨別學生的人格類型,整理如下方表格,詳文請參閱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6ZX3tR2AFRudcnd9C1R.kYUIIRnAuJOOf8Xr/article?mid=110&prev=118&next=68&l=f&fid=16

尋求注意:

厭煩、不耐煩(不自覺地會一直注意這個孩子,覺得這個孩子占據自己太多時間了)

爭奪權力:

被激怒、憤怒、被挑戰,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因而想要強迫學生服從。

報復:

傷心、難過,覺得想要報復這個學生,也希望他能夠受到懲罰。

無能化:

很想要幫忙這個學生,但都無法成功而感到挫折,同時也懷疑起自己的效能。

     

(二)先有覺察,才能有認識,並理性控制自身情緒的機會

 

二、  如何覺察

一個事件通常會引起一個人的心情與想法。所謂的覺察,就是細細地去貼近

和觀察我們被事件激起的心情與想法。然而,這些想法與心情有些是主觀的,有些則是客觀的。不過,到底什麼是主觀與客觀呢?

  所謂的客觀的心情與想法,指的是大多數人在一個情境中所會擁有的相同的想法與心情,例如大多數人在遇到他人的挑釁時,都會覺得生氣;或是大多數人在目睹災難事件與災民時,都會感到驚嚇,或是感到難過與不捨,這種大多數人都會產生的想法與心情就是客觀的。

  至於主觀的心情與想法指的是,該事件對你具有獨特的意義,且你所被激起的心情與想法與大多數人不同。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留長髮的男生時,有些人會覺得不太習慣,但是這個景象並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若是你看到了這個留長髮的男生而對他感到異常的憤怒或是厭惡,甚至覺得這個男的「一定很花心」、「一定是個變態」。或是,大多數人在交談中被詢問到「為什麼?」的時候,都能針對對方的問題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但若有個人只要被詢問「為什麼?」的時候必容易勃然大怒,甚至覺得對方是在質疑它,儘管對方說話的口氣相當地溫和時,也容易讓你有這種猜忌和想法時,那麼這種心情與想法可能就有主觀上的意義了。此時,我們便需要思考自己的成長過程或生命經驗中,是什麼樣的原因使我們容易產生這些主觀且具有個人獨特意義的心情與想法。

 

三、  如何辨別主觀或是客觀?

要學習辨別是主觀還是客觀,可以在自己在面對事情而被激起一些心情與想法時,試著詢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我的情緒強度會不會強到我自己都無法控制?

(二)這些情緒持續的時間會不會比平常都來得久,而且久久揮之不去?

(三)這些感覺熟悉嗎?在我和別人相處時,是否曾經有過?

  如果這幾個問句中,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的心情與想法就有可能涉及主觀個人的意義了。

 

四、  教師情緒與學生反應的惡性循環

以下面事件為例。此事件引起了老師心中的想法以及心情,這些心情與想法又會影響老師面對這個學生的行為。若老師在其中所產生的想法與心情都是負向的,那麼這些行為也會再進一步地引起學生的負向行為與反應。最後,學生的負向行為與反應也會再回過頭來強化了老師的想法與原有的心情,而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惡性循環      

 

  若老師能夠用上面的方式歸納出自己與學生的行為間的惡性循環時,接下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教師本身的專業角色。如果自己的行為仍屬於專業角色,且也能夠發揮教師專業效能的話,此行為就可以被保留;若否,則有需要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為了。

 步驟一  

 

 

  第二步則是:若教師自認有需要進一步檢視自己的專業行為,則可從自己心中的想法與心情著手。此時,則要學習區分自己的心情與想法是屬於主觀,或是客觀的了。如果自己的心情與想法是屬於客觀的,則可以進一步去區分學生的人格類型分類,並且構思接下來如何與學生有效地應對;如果心情與想法是主觀的,或許就可回想與思索這些心情與想法是如何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被培養出來的,以及自己該如何處理與控制這些心情與想法。

 

 步驟二  

 

  從教師情緒與學生反應的循環中可以看到,一旦教師選擇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或是因為藉由改變自己的想法或心情,而帶出自己新的、正向的行為時,則便可打破原本與學生的負向行為間的惡性循環。也因此,才有機會建構一種新的互動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