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12.8.4
「時間」具有很神奇的魔力,它可以讓許多大人忘了自己的口袋裡曾經有怪獸,忘了彩虹的另一端還有一個王國,忘卻了小時候的玩具和娃娃會說話,遺忘了那些別人看不見的玩伴會陪自己玩遊戲。當然,也忘了我們小時候曾經在心裡對自己的叮嚀:「我長大後,絕對不要當一個和你們一樣的父母!」
在為人父母前,我們都曾經歷與父母親的不快與衝突,覺得自己受到父母的過度限制,太多的干預,體會到不被體諒及了解的辛苦,甚至在心中暗暗發誓「我以後絕對不要打罵我的小孩,我要跟他們像好朋友一樣,可以聊很多心事!」但是在生兒育女後,我們卻可能無形中複製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下意識地用了相同的方式管教孩子,只是有些人對此並不自覺,有些人則是容易在每次衝突過後才又自責「我明明不想要這樣的,但怎麼每次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行!不可以!我一定不能用以前爸媽對我的方式去教育他們!」但越是這樣告訴自己,下次就越是容易如此。這種循環容易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感到挫折,擔心自己和孩子的關係疏遠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當一個稱職的好父母。
有時,當我們越是在腦海裡告訴自己「不能夠怎麼樣」時,我們就越容易踏上那條路。這可能是因為,當我們害怕自己成為某一種人時,若我們只是一味地在理智上告訴自己「不行」、「不可以」,這就等於我們把心中當下的感受強壓到潛意識中,並讓我們短暫地逃離自己的擔憂與害怕,但我們的情緒經驗也因此受到了壓抑。然而,當這些情緒經驗被壓抑到潛意識時,我們的大腦也就同時喪失了理性控制這些情緒經驗的機會。簡單的說,當我們越想逃避某些自己不喜歡的行為時,我們越容易與這些行為產生「距離」,也因為有了距離,更使得我們無法將它看個仔細,對它有更深的了解,然後思考日後怎麼應付它、控制它。所以,當我們每每在與孩子衝突過後,若只是警惕自己下次不能再動手打孩子,不能再對孩子發飆,不能在盛怒之下摔東西時,這些行為在下次的親子衝突中還是可能會突然地冒出來。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讓自己不再複製父母親對待自己的行為與教養方式的方法,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再次體會與感受當初與父母親相處時,那個想要對父母親吶喊「你們根本不了解我」的自己、那個被父母親嚴厲的打罵後覺得哀怨、感傷與憤怒的自己、那個想要極力掙脫被父母親給限制住自由的自己、還有那些曾經受過傷的自己……。要回想這些過去通常需要許多精神與力氣,不過當我們越能夠貼近當年那個受傷的自己,好好地聽聽自己當年的心裡話,並且給自己一些安撫與陪伴。再重溫自己當年的感受與心情後,或許我們就更能夠同理孩子現在的心情。也因為多了這一層的理解,我們對孩子的態度自然會增添更多的關懷、柔軟與設身處地。因為多了這一層的理解,我們更能允許自己聆聽孩子的心聲。因為多了這一層的理解,我們和孩子的心理距離也就更靠近了。如此一來,我們就比較不容易再複製父母親的教養行為了。
我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當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再次想起自己的口袋裡曾經有怪獸、回憶起彩虹的另一端有另一個王國、記得當年床邊的玩具和娃娃會說話,思念起當年那些別人看不見的玩伴,同時也能夠貼近與陪伴以往受傷的自己時,或許我們就越能夠跟自己的孩子貼近一點,距離自己心中「理想中的父母」更靠近一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