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一個好的繪本,目的是要幫助讀者(通常是小朋友)增加社會適應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繪本的故事結構會包含三個基本的元素,這也是我挑選繪本的參考。這三個基本元素分別是:

  1. 一、繪本的主角會遇到一個困境或議題。這會吸引有類似困境與心理議題小朋友的注意,以及閱讀的興趣。
  2. 二、繪本中的主角或是其他人物找到一個「解決困境的方法」。
  3. 三、有一個正向的結局。故事主角可以再度適應他成長的家庭、環境或社會。正向結局可以帶給讀者希望感,認為問題都有被解決的可能。

圖片引用自網路

 

  舉例來說,《擁抱》要呈現的困境與心理議題,是一個小刺蝟總在無意之中會刺傷他人、嚇跑他人。最後牠發現自己可以使用柔軟的腹部擁抱他人,讓牠可以與別人接近,一起玩耍。這個故事當中潛藏的人際議題(不小心刺傷他人、不知道如何靠近他人等),可能就會吸引有類似議題的小朋友的興趣。其他像是《小豬不會飛》、《小鱷魚最怕水》、《擁抱》、《我不知道我是誰》、《野獸國》等等,都有類似的結構。

圖片引用自網路

  這一類的繪本大致上又可以區分成兩種。

  第一類繪本的主要功能,是要帶給讀者一種希望感,讓讀者感覺到他的困境與議題是可以被解決的。像是《紅髮多莉》,「多莉因為對自己缺乏自信而不想上學,但是全班同學神奇般地接納了她,讓她願意再度重返校園,並且喜歡上自己。」在這類繪本中,我們看見主角遇到了一個困境與議題,最後這個議題被神奇地解決了,也有一個正向的結局,但是在故事中,我們沒有看見故事主角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也較難看見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解決。

  這類繪本的功能和優點在於:當小朋友對於某些情境感到焦慮,且焦慮程度並不高時,我們可以和他們共讀這類繪本來降低他們的焦慮,並且帶給他們希望感。例如:對於剛要上學且害怕不被同學喜歡的小朋友,我們就可以召喚《紅髮多莉》來幫助小朋友解決這個議題。但是這類繪本的缺點在於:當我們只是帶給小朋友一種希望感,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和繪本故事或是小朋友的預期不同時,那就ㄘㄨㄚˋ賽了。

圖片引用自網路

  第二類繪本和上面第一類的繪本有些不同。故事主角一樣會遇到一個困境,但是我們可以從故事看到,主角或是其他人物透過什麼樣的努力,去改善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像是《小豬不會飛》,小豬一直透過模仿他人來獲得別人的接納與認同,但是在故事的最後,他不小心摔到泥巴中,巧遇另外一隻小豬,他赫然發現原來自己不用模仿他人,而是單純的扮演自己,就可以被接納。或是《做我自己》中的變色龍,透過朋友的告訴他:「你不需要變成跟我們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透過這類的繪本,讓讀者在繪本人物的對話中,釐清某些觀念。一旦讀者能夠跟隨繪本故事矯正他們原有的錯誤信念,他們的社會適應力或許就會跟著提升。

圖片引用自網路

 

  如果讀者或小朋友的情緒困擾程度較輕微,其實透過第一類繪本就可以帶來幫助。但若是小朋友或讀者的情緒困擾較嚴重,或是社會適應力較差,則就要挑選第二類的繪本了。

 

  不過,其實繪本的種類其實還有很多,像是有一些教育類型的繪本,就比較不會有上面所說的故事結構,但是他們還是有重要的存在價值。例如:《我的小雞雞》,就是在教導讀者認識身體或是相關兩性知識。

圖片引用自網路

  也有一些繪本雖然沒有上面所說的故事結構,但是內容針對小朋友的身心發展議題會有不同的設計。像是《爸爸,我自己做到了!》,它所強調的比較不是主角突破困境的過程,而是在處理:兒童在發展中所呈現的全能自大感,並且讓兒童知道,父母親隨伺在側的安全感,以及父母親時常扮演兒童成功經驗的幕後推手。

圖片引用自網路

    Anyway,繪本的種類相當多樣,要寫得太多,不如就…..改天吧……XD。重要的是,我們首先要知道小朋友、讀者或聽眾他們所面對的議題為何,這會是我們挑選繪本的重要參考依據。接著,就要思考繪本故事內容的安排或結構,是否真的有助於幫助讀者去解決他們的議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溫尼胖胖 的頭像
    溫尼胖胖

    溫尼烤焦和胖胖皇后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