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102.1.17

◎前言

在學校進行諮商輔導工作時,與老師、家長間的碰面與會談成了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對我來說,親師會談的用意除能增進相關重要人員對學生(案主)的理解之外,也能促進系統中的各人員共同協助學生。也就是說,協助學生面對與解決情緒困擾與發展議題並非心理師或是輔導老師一個人的事情,所屬系統中的各人員皆有責任,以及各自必須發揮不同的角色任務給予多方協助。

 

◎內容性(content)與歷程性(process

親師會談的過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機會讓我可向相關人員蒐集學生的資料。在我經驗中,蒐集資料的部份又可以在大致區分為「內容性」(content)與「歷程性」(process)兩種。「內容性」指的是:藉由實際與家長或導師的對話或訪談來了解學生的生活型態,例如了解案主在家中的親子關係、手足關係,或是在學校中的人際關係、問題行為的呈現方式、發生頻率或行為目的等。這些資料通常可以直接用來了解案主的生活方式。

「歷程性」則是指:在與家長、導師的互動過程中,所感覺到的對方的行為模式,或是與之互動時所產生的感受,並以此作為理解學生的依據。以一個自尊心極為低落,且罹患憂鬱症的學童為例,在家長會談中,案父不斷地數落諮商沒有成效、學校教師缺乏功能等。在這次會談結束後,我開始思索自己是否真的沒有效能,也對自己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在這些感受慢慢沉澱後,我再次回顧此諮詢歷程,發現案父的批評行為、談話方式與態度引發了我的無能感,此歷程或許就可用來理解學生與案父相處時何以會產生低落的自尊與憂鬱的症狀。我們自己的感受就可用來做為理解案主的一個重要管道。假設在一般的狀況下,我們與大部分的老師與家長都能夠順利的會談,也能藉由會談增進彼此的合作,但是當我們在與某個特定的家長或老師聯繫時,發現自己總是容易被激起一些特別的負向感受,例如無能感、挫敗感、憤怒或難過時,建議可以多去感受與聆聽這些感覺,並了解這些感受從何而來。甚至可以再進一步的思考:我們如何利用這些被家長與老師所激起的感受作為理解學生的管道。

 

◎資料的運用

除了要能在親師會談的過程中蒐集資料之外,「如何運用這些資料」則是另一個重點。資料的運用方式乃奠基於心理師或輔導老師所擬定的「個案概念化」。當我們能夠在符合保密原則的狀況下,協助案父母或導師等人員共同理解學生目前的狀態以及諮商輔導進程,並在不同的層面上給予學生協助與支持,有時甚至可對這些人員「預先提醒」學生日後可能呈現的狀態。例如:對一個習慣用「自傷」方式處理憤怒情緒的學生來說,在諮商中後期,當他能夠不再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憤怒,而可以直接用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他對家長、老師與同學的不滿時,有時師長會對學生的這個行為感到納悶,思考「為什麼這個孩子情緒這麼不穩定?」、「他這陣子怎麼那麼愛亂發脾氣」若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是他的進展。所以學生的改變也可透過親師會談協助老師與家長了解案主「何以有此改變」,這也將有助於他們對學生行為的接納與了解

由於老師與家長通常並非是一個「主動者」,而是在邀約下才會進行會談,所以在求詢者「非主動」的狀態下,如何與他們「建立關係」便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任務,因為只有在雙方擁有信任的關係時,才可能會展開後續的合作行動。這對於一些抗拒與心理師合作的家長或導師互動時,更是如此。

 

◎小結

在實際場域中常發現:有些導師或家長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與情緒困擾時已經發揮了相當專業的能力,但礙於其對自己能力或處理方式的懷疑,仍會感到擔心,且覺得自己需要與我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對這類的師長來說,除了與他們討論面對孩子的方法之外,情緒上的支持與肯定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這一方面可幫助他們降低對自己的懷疑,另方面也能協助他們肯定自己的判斷與處理方式,相信這將可幫助他們平時更能發揮自己的專業性或是親職功能。

在親師會談中,除了增進重要他人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協助方式之外,核對導師與家長看見案主的「不同」與「進步」也是件重要的工作。一旦師長能了解學生開始有進步與正向改變時,這不僅能夠加強師長對學生的信心,同時也可增進師長與我們的合作意願,也更可協助師長面臨案主接下來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