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社工和老師在反映這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孩子如此缺乏沒有物權觀念,
隨意拿取別人的東西,
不管怎麼說、怎麼教都沒有用。
在仔細了解這些孩子的背景後,
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失去了自己的主要照顧者
知道這個之後,就覺得一點也不奇怪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
失去主要照顧者時,我們的心都會感覺到空空的。
這種感覺就像有一天你的男朋友/女朋友突然選擇離開你,
你突然覺得心中屬於對方的那一塊,空掉了!
這種感覺就像《康熙來了》停播的那一天,
在原本的撥出時段,覺得自己好像靈魂出了竅,
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對於這些少掉的、空掉的感覺,
我們會想要把它給「填補」回來。
於是,
我們會想要舊地重遊,看看能不能與男朋友/女朋友相遇
我們會想要拿起屬於對方的物品,好好思念對方
或是,我們會趕快找到下一個喜歡的節目,
好取代原本對自己生命如此重要的《康熙來了》。
這些動作都是想要讓我們在感到心「空空的」那個片刻,
想要做點事情來填補當下的空虛與失落。
主要照顧者的離開或失去,
也會讓兒童感到強烈的空虛與失落,
(這些情緒的強度應該是《康熙來了》停播的一萬倍)
兒童與青少年此時就會採取一些做法來填補心中的空缺。
而「偷竊」就是他們在潛意識中時常採用的方式!
所以,我們可以把偷竊行為看成:
「依靠自己,奪回自己想要的東西」
由於這些突然消失或離開的主要照顧者
很可能讓兒童與青少年感受到失控的感覺,
好像自己再怎麼哭喊、祈禱,都無法喚回主要照顧者,
這會讓兒童與青少年陷入絕望,
他們頓時也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信心。
但是,心中的空洞仍依舊存在的同時,
所以他們相信,只能依靠自己,去奪回自己想要的東西,
表面上,他們拿取的可能是別人的硬幣、文具、零食,
但是這些東西可能象徵著他們主要照顧者,
以及彼此之間的愛、經驗與回憶等。
而這個動力就形成了「偷竊」。
當然,偷竊的成因有非常多種,
失落只會是其中一種。
若是一個兒童或青少年是因為失落經驗導致偷竊行為,
那麼他所需要的,
可能就不會是物權觀念的教導,法律觀念宣導,或是懲罰,
而是需要疏通他心中失去主要照顧者的失落與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