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15.8.13

 

有時會想,如果一個家庭裡面有著嚴重的父母偏心的現象,那麼,那些被過度偏愛的孩子真的會過得比較幸福嗎?

 

  時常聽到身邊的孩子們跟我抱怨他們的父母親偏心,抱怨的人大多都是那些自認不被愛的一方。我相信「偏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相較於兄弟姊妹,這些孩子自覺獲得較少的愛與關注,其中的委屈、憤怒與無奈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自小就獲得不對等、不夠的愛,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對於「公平性」的議題也就特別敏感,也因此,他們特別容易注意,甚至忌妒別人所擁有,而自己所缺乏的東西。這讓我想到一個我曾經服務過的有偷竊行為的孩子。在弟弟出生後,她就成為了被忽略的孩子,她所獲得的關愛時常明顯少於弟弟。在一段時間的諮商後,我們兩個終於明白「偷竊」對她的意義。由於在家中受到極度的偏心對待,這個孩子時常眼睜睜地看著弟弟得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她對這樣的情形感到相當憤怒。到了學校後,當這個孩子發現別人也擁有了許多自己所沒有的東西時,心中那股孰悉的忌妒感與憤怒的感覺油然而生。在潛意識的驅使下,她下意識地偷走對方的東西,想要讓對方體會到「無法擁有」的滋味。

 

  在嚴重偏心的家庭中,和兄弟姊妹相比之下,這些孩子時常被邊緣化。久了,雖然這些孩子並不喜歡這種被邊緣化的感覺,也想要體會自己被重視的滋味,但是一旦有機會被注視時,在長期沒有獲得足夠關愛的影響之下,他們卻又不習慣自己被重視的感覺,甚至對於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感到懷疑。因此,這些孩子在群體生活中,有時會下意識地將自己往邊緣擺。這些孩子的內心是持續空洞卻又渴求著關愛的。

 

  在我的經驗中,當我們觀察到一個家庭有了偏心的問題時,或許是因為天性使然,我們時常會先注意到那個不被愛的孩子,但是那些被過度偏愛的孩子卻也可能是一群隱藏的受害者。只是在我們的眼中,因為他們獲得了加倍的愛與關懷,我們就自認為他們毫無問題,也覺得他們應該就要過得比別人更好、更出色。這樣的態度有時會在無形中造成了這些孩子的壓力。

 

  與手足之間的相處是我們進入學校生活與群體生活的前身。在與手足的相處經驗上,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如何面對與化解彼此間的衝突,並嘗試在衝突過後修復關係,我們也可從中練習如何對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然而,這些經驗對於那些被嚴重偏心的孩子來說卻是相當陌生的。由於他們時常被捧在天上,在與兄弟姊妹的爭吵中,他們不需要學習面對衝突以及練習妥協,父母親們就會擅自替他們解決問題,並且要其他的孩子對他們「禮讓」。因為被過度的寵溺與偏愛,相對地,他們被剝奪了學習如何與友伴協商與建立關係的機會,他們也少了學習如何培養與友伴、同儕相處時所應該具備的態度與人際技巧。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在父母的眼中時常都是個乖孩子、乖寶寶,但是一旦他們進入學校生活後,他們卻往往容易在人際關係上碰壁。可惜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在面對孩子的人際困擾時,卻又時常抱持外在歸因的態度,認為這都是別人家孩子的錯。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也容易被感染了這個態度,也就無從在自己的成長經驗中累積自己的社會經驗與自省的能力。

 

 

 

 

 

 

 

 

 

 圖片引用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溫尼胖胖 的頭像
    溫尼胖胖

    溫尼烤焦和胖胖皇后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