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12.10.29

 

  

  寫下這篇文章的動機,是因為一位學校專任輔導老師看了部落格的文章後,詢問了自己在實務場域中所面對的問題。

 

Q:

我是學校輔導室的老師,學校有個同學小愛學習上非常被動,上課也很不專心,和同學的人際相處上也常發生摩擦。常利用和媽媽撒嬌的方式,博取媽媽的認同,或者在傳達的時候選擇性忽略自己不對的地方,以模糊在校的偏差表現。媽媽過於寵溺孩子,會替孩子的偏差行為找理由合理化,不願意面對問題,以致於孩子的偏差行為遲遲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這個媽媽始終不願意面對孩子的問題,應該要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很多的學生問題都是來自於家庭環境的塑造,在這種情況下,於學校擔任輔導工作的老師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協助,以加強輔導工作對孩子所產生的效果。不過,要能夠遇到願意配合的家長有時並不容易,尤其是遇到這種抗拒的家長更讓人感到挫折與無力。在面對這樣的家長時,我想是有一些角度與問題是先需要思考的。

 

◎這件事情對母親本身的意義

  單就這個案例來看,首先可以先看到的是親子關係中的強烈情感連結,而母親本身在接收到多方訊息時,看似也都會選擇站在孩子那邊,甚至不願意承認孩子本身的問題。從這段描述看來,與家長碰面時或許可以先行了解:(1)是什麼樣的原因或是家庭背景使得母子之間發展出如此強烈的情感連結;(2)「承認孩子的問題」對母親的意義是什麼?是會影響到媽媽的自尊?還是擔心面對之後自己無法負起管教的責任?或是有其他的擔心、害怕?如果有機會在與母親會談時蒐集到相關的資料與訊息,再給予媽媽一些同理與支持,從這個問題的源頭去處理,或許會比單就要媽媽「承認孩子的問題」這件事情要來的有幫助。

 

◎輔導老師本身的目的和動機

  另一個問題則是輔導老師需要問問自己的,「要家長承認孩子過錯的目的是什麼?」、「承認了之後,可帶來的幫助又是什麼?」問這兩個問題的目的在於:輔導老師在與家長聯繫或溝通時,通常是以「合作」為主要目的,若是家長尚未準備好承認孩子的不好與問題時,若學校執意要家長「承認」,這通常會打壞雙方的關係,如此一來就不用談「雙方的合作」了。一旦雙方沒有了合作的基礎與意願,相信對於後續的輔導來說是會有所阻礙與困難的。

 

◎我的作法與考量

  對我自己來說,若不是太嚴重的問題或是一些特殊的狀況下,「父母親是否承認自己的孩子有行為問題」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此時「能做什麼」、「要做什麼」以及「能幫孩子什麼」。

  相信這種類型的父母在與學校老師聯繫時,很多時候都是扮演一個被指責的角色,因為許多老師都急著要父母親承認「你的孩子是有問題的」,等到他們承認了,老師們才肯進入到下一步。在這個狀況下,若是輔導老師本身能夠扮演一個願意傾聽與同理的角色,相信這對父母親來說會是個截然不同的經驗。當學校有個老師願意傾聽與同理自己時,父母親通常也有較高的意願分享自己的心事,以及對孩子的觀察及了解,這個時候雙方的合作就開始了。若在會談過程中意識到父母親對於「孩子是否有問題」這件事情抱持敏感的態度,那麼我並不會直接去指出這個孩子的不好,而是邀請父母親去談談平時對孩子的觀察。若是有些父母的開放性較高,我也會主動的分享我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的行為對自己產生的影響是什麼,接著再詢問父母親對這些部分說說自己的看法,再從這個部份邀請與父母親一起討論「我們雙方能夠做什麼?」這是一個邀請的過程,而非命令或是指派任務在一般的狀況下,若父母親能夠感受到與輔導老師的會談是愉快的,自己是被了解的,那麼相信要父母親一起共同合作或許就不會是難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