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殿堂,誰能進入?誰該摒除?          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當一個未婚女人年紀漸長,人們可能會說:「需要幫妳介紹對象嗎?女人身邊應該要有人照顧,女人還是要結婚生子人生才會圓滿。」但沒有人問她:「一個人生活過得好不好?有沒有想要結婚?」

當一個單身男人年紀大了,人們可能會說:「你要趕快找個對象結婚,以後老了才有老婆照顧你、有個孩子能孝順你。」但沒有人問他:「一直單身的理由是什麼?對婚姻的想法又是什麼?」

當一對男女交往久了,人們可能會說:「交往不就是為了要結婚嗎?都在一起這麼久了,怎麼還不結婚呢?」但沒有人問他們:「結婚是否在兩人的規劃裡?單純交往是否也是幸福快樂?」

 

然而,當人們發現他所關心的對象其實是未婚女同志、單身男同志時,人們可能會說:「他們怎麼會喜歡同性,好奇怪?他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他們是不是受過感情創傷才不敢再跟異性交往?他們需不需要看醫生矯治?」又或者,當人們得知一對男男或女女同居多年了,人們可能不得不默認他們感情的存在,但人們閉口不言、噤聲不語,沒有人問他們:「交往這麼久了,怎麼還不結婚?兩個人會不會想要組一個婚姻家庭?」當人們不知道怎麼回應、不知道如何接受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不是用問句透露心裡的恐懼,就是乾脆選擇視而不見、沉默不語,但沒有人問他們:「一個人孤不孤單?寂不寂寞?需不需要有人照顧?要不要幫忙介紹對象?要不要幫忙安排相親?」彷彿同性戀者沒有情感的需求,彷彿同性戀者就該一個人生活,彷彿同性戀者的伴侶名字是孤獨。

 

 在「婚姻平權」議題鬧得沸沸揚揚,雙方吵得不可開交,難以有定論的同時,對於婚姻這件事,或許,我們可以想想,當我們說一個人要不要結婚,我們關心的是他「這個人」嗎?我們在乎的他的幸福快樂嗎?還是,我們只是很理所當然地認為每個人應該要依照同樣的方式過生活,唯有依照求學工作結婚生子慢慢變老的步驟進行,才是正常合理的人生路徑?而當我們說一個人能不能結婚,我們的標準真的平等一致嗎?我們對於不同面向與需求的人真的給予尊重嗎?還是,我們的平等只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既有觀念下才能成立?我們的尊重只允許在不違背傳統認知的前提下才會展現呢?

 

人類在面對「超乎自身所能理解接受」的狀況時,大腦的反應其實很有趣,為了降低那個「相異」所引發的恐懼、困惑、害怕、不解等焦慮情緒,大腦會啟動各式各樣避免自己認知失調或情緒失控的保護機制,例如:「把那個讓自己害怕的對象想像成不正常、有問題的人來為自己的恐懼找到合理化的解釋」、「否認或漠視自己不認同對象的存在和需要,避免持續碰觸心裡困惑與不安的感覺」。這樣的情緒防衛機制雖能有立即和短暫的心靈保護,但卻非認知失調和情緒失控的長效藥。當一個人長期藉由控制外界世界裡不要發生、不要存在自己無法理解和不想接受的事情,來讓自己覺得安全,而不去面對和處理內在感受的源頭,情緒感受始收掌握在外在世界的變化,而非來自於內在真的能掌控自我的力量,這終究會導致一個人和自我情緒的隔離,失去最寶貴的「感受愛」和「付出愛」的情感能力。

 

一個議題要得到百分之百的同意才能施行,是極其困難的事,看著電視媒體中反對方的憤怒而激進的言行,我腦中總會浮現幾個同性戀個案失落至極的的臉龐,那樣「想愛而不能愛」、「想愛而不敢愛」的痛苦與傷心,其實一直真實地存在於某個不見天日的角落,而這個角落上頭正覆蓋著不願意理解和接納多元存在的人所強加的遮羞布。我思考著人類的婚姻究竟為何而存在?婚姻的真諦究竟是什麼?同時,也思考著「婚姻平權」的施行與否,要衡量的是「得到所有人的認同」,還是「在沒有對任何人造成實質傷害下能給予所有人民應有權利的保障」?

 

婚姻,並不是真的那麼神聖,神聖的是「相愛的兩個人對婚姻的忠誠與守護」;婚姻,也沒有真的那麼偉大,偉大的是「相愛的兩個人在婚姻裡的實踐與經營」。如果說「婚姻」是賜給相愛而無血緣的兩個人結合成一個家庭的權利,那麼這樣的權利究竟是要開放給相愛、願意負責、相守相惜的兩個人?還是要單單用性傾向的條件去設限?在「婚姻平權」的議題下,我們其實還能進一步重新思考「婚姻本質」的問題,比起用性傾向來判斷兩個人是否適合擁有婚姻,沒有相愛意願、勉強犧牲自我、漠視對方痛苦、不斷強加傷害給對方的人,或許才是更需要從婚姻中摒除的對象,不是嗎?

 

11012565_10153354199022348_368653194061624414_n.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婚姻平權 婚姻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溫尼胖胖 的頭像
    溫尼胖胖

    溫尼烤焦和胖胖皇后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