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103.8.6

 

那天,一位孩子開心地吶喊著她終於要離家上大學去了,並且想像著可以一個人居住的生活有多美好;這天,一個孩子拒絕了父母親的邀約,而選擇參加了朋友的聚會。這些父母的臉上都露出類似的落寞,我也從中讀到了夾在落寞裡的自我懷疑,他們似乎想著自己是不是個不夠吸引人的父母,所以他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大了、遠了……。

 

  孩子的離去多少都會引起父母親本身的落寞,畢竟「親」與「子」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緊密。從胎兒與子宮的緊緊相依,儘管切斷了的臍帶見證了親子間的第一次分離,然而孩子們依舊沉溺在父母親的襁褓之中尚未離去。隨著一天天的成長,這個日漸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掙脫與撥開這對大大的手臂與手掌,並且滑下父母親的膝蓋,然後蹣跚離開……。到了青春期,原本習慣牽著父母親的那雙孩子的手卻不知道在何時寫下了害羞與叛逆,這雙手再也不習慣牽起父母親的手,甚至將自己的秘密全都握在掌心中,父母親越是想要拔開這雙緊握著的手,這雙手卻是握得越緊、把父母親推得越遠……

 

  然而,這個親子間的「距離」代表著什麼呢?它可能代表叛逆,可能代表孩子們為自己捍衛的隱私,而我覺得這更代表著孩子們心中的「安全感」

 

  當一個孩子選擇要離開父母親時,是需要安全感的!常可看到當一個幼童對周圍的環境感到陌生與害怕時,他的第一個反應便是緊抱父母不放,直到對這個環境感到安心時,他才肯稍微鬆手,一步一步地離開父母親,然後不斷地回頭確認父母親是否還在。青少年與成人也是如此,假若他們認為離開父母親是一件讓他們感到不安的事情,我想他們是很難離開父母親,並且與他們保持距離的。一旦孩子們願意主動離開父母親並且過著自己的生活,我想這雖然讓為人父母者感到落寞,但也值得慶幸,因為這代表你給孩子的安全感是足夠的(這邊指的是一般的正常狀況,不適用於一些家庭經驗過於混亂與痛苦的孩子。有時痛苦的經驗反而會讓孩子在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時就急著逃離父母親)。所以,就我自己的看法,當一個孩子有勇氣、有能力主動與父母親們保持一些(心理上或是肢體上的)距離時,這都是值得欣喜的。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讓這個親子之間的距離「自然發生」,而不能強迫它出現。在人類自然的發展過程中,每個人到了某個發展階段都會有追求獨立的需求,此時,父母親只需要適度放手,並且在孩子們需要時適時伸出援手即可-只要父母親可以協助孩子們在心中建立穩定的安全感,他們自然就會走出自己的路。但若只是為了某種考量,便在孩子們尚未準備好時強迫他們獨立,強迫他們與父母親保持些距離,縱使最後孩子們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獨立」,但是我想在這過程中,我們可能也剝奪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些珍貴的東西。例如:當一個孩子開始試著離開父母親時,這種心情何其膽怯,但又如此新鮮,他們便可以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讓自己去發現這個世界的新奇。他們也因為可以曾經不疾不徐地去體驗這些多重的感受,他們的內在情感世界也會跟著豐富起來;假若這個孩子一下子就被一把推開,並且被訓練著要立刻獨立,我想這個孩子的心中可能滿是疑惑、害怕與憤怒,縱使他真的學會了獨立,他根本無暇去感受與體驗那些初次探索這個世界時所擁有的美好經驗。

 

  因此,當你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而孩子們因為這份安全感而能與你保持一段(心理上或是肢體上)的距離時,這段距離便是你送給孩子最好的一份禮物。在其中,孩子們便能開始營造自己的生活,他們不需要完全依賴父母親,他們可以學習如何發揮自己的功能與潛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學習開拓自己的興趣、專業與人生,他們可以恣意地體驗人生。當然,這些本身都是孩子在帶著父母親的安全感的前提下發生的。儘管父母親不在場、離去,甚至是死亡以後,但是父母親所賦予孩子的安全感不會消失,它就存在孩子們的心中,而孩子們也就繼續帶著這份「禮物」繼續地創造自己的人生,一個獨特、珍貴且富有意義的人生。

 

引用自幾米《星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