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2012.10.15

 

  要怎麼當個「好父母」是每一位父母親的課題。大部分的父母都想要對孩子好,都希望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庇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不曉得身為父母的你們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一個要求自己表現完美,且沒有缺點的父母卻也可能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

 

  當父母親希望自己事事保持完美時,代表他們希望自己「不會出錯」、「零缺點」或「沒有問題」。在親子關係中,孩子便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一種想法:「我是不是應該要像爸媽一樣完美才是好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何等的壓力。若是這孩子剛好夠「幸運」,他身上有許多的潛能與優勢,或許他可學習到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並獲得成就感。相對地,他們也必須在這個過程中付出許多精力與心神來讓自己趕上父母親的「完美」,其中的辛苦與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如此幸運,可以與生俱來擁有如此優渥的能力。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若他們體會到自己並非能夠如父母親般的完美,他們也許會認為:「是不是我不夠好才會犯錯」。這些無法表現如父母般完美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嘗到挫敗的滋味。當這些挫敗經驗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便可能危及孩子們本身的自尊與自信,甚至可能產生憂鬱的情緒與低落的能力感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完美的父母可能會想要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表面上看來,旁人必定相當羨煞這個孩子,但是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看,這卻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當父母親給孩子的照顧「無可挑剔」時,孩子本身便無法感受到因為父母親的不完美所帶來挫折。自然而然地,這個孩子也就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處理與面對挫折,更不用說有機會增進挫折容忍力了!此外,我認為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有想要學習並表達各種情緒的傾向(包括各種正向與負向情緒,如喜悅、開心、興奮、厭惡、憎恨、傷心、難過等),這是一種人類的天性。假設父母親太過完美而無法讓孩子對自己「不滿意」時,孩子內在的負向情緒便無從宣洩,也缺乏表達的對象。他們甚至可能將這些負向情緒朝自己發洩,例如他們日後在外遭遇挫折時,可能會下意識地將負向情緒朝向自己,並且對自己生氣,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因為他們自幼便學習到「爸爸媽媽是不會犯錯的,所以有什麼問題的話,可能都是因為我的緣故。這種負向自我攻擊行為經常是一個人產生憂鬱的危險因子

 

  在一次家長諮詢的經驗中,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打扮得一絲不苟的爸爸。從小到大因為擔心被瞧不起,所以立志要當個「超人」。在工作場合,總是要隨時準備好自己,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家中亦是如此。這位爸爸絕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不拿手的事情,例如不和孩子玩自己不拿手的五子棋,也很小心翼翼地不在孩子面前犯半點錯誤,在情緒的表達部分也替自己設下了相當高的標準,從不讓自己在孩子面前掉淚。後來他的兩個孩子都染上了同樣的毛病-咬指甲。這兩個孩子的手上幾乎看不出有半點指甲的痕跡,手指上也都是滿滿的傷口與結痂。瞭解過後,才發現原來這兩個孩子無形中認同、效法了爸爸,對自己也有了相當高的要求,同時也不讓自己流露出半點負向情緒,久而久之,這些積壓在心中的情緒無從宣洩,最後以身體症狀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嚴重的咬指甲的症狀。

 

那到底要好到哪個程度才是比較好的呢?」其實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並非父母親是否完美,而是父母親面對挫折與失敗時的態度!以身作則是最具潛移默化的教養方式,當父母親可以開放、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時,孩子也能慢慢地學習去面對自己的挫折和失敗,並從中記取經驗,為下一次挑戰做更好的準備!套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的話:「夠好」就好了。不要當個一百分的父母,七十分、八十分就已足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尼胖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