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前幾次介紹的繪本,都是可愛度破表的。
這次的繪本,應該屬於繪本中的「暗黑系」吧。
《象爸爸著火了》主要談論的是目睹家庭暴力的議題,
在實務工作中,會有一定的實用性。
使用這本繪本時,我通常會用前面幾頁而已,
後面的故事對我來說,太過偏向教育性,這實在不是我的風格!
不過,一本繪本沒有被讀完,孩子們不會敲碗大鬧嗎?!
那麼,就順便介紹一種用繪本來進行「心理評估」的方式。
一、繪本簡介
故事的開始,象哥哥放學回家了,
並且表現出「小屁孩」的欠揍的樣子。
雖然如此,這個段落的鋪成是很有意義的。
果然,爸爸回家後,竟表現出相同的行為!
象爸爸向大家討冰水,不過這個行為卻給家人帶給了極大的焦慮。
不料,象哥哥恰巧把水喝完了,但是他並不是故意的!
這讓象妹妹感到很緊張,擔心爸爸等等又失控發火了。
果然.......
象爸爸的行為讓大家都非常害怕......
於是.....象媽媽挨揍了......
象哥哥和象妹妹也吵了起來,象哥哥非常後悔.....
二、故事讀到了這裡,然後呢???
準備器材:A4紙、鉛筆、橡皮擦、蠟筆等。
我覺得一本繪本要被閱讀的有趣,
基本條件是:帶領閱讀繪本的人,首先也要喜歡這本繪本才行!
如同我先前所說的,由於後面的情節對我來說太過教育性
這並非我自己的偏好,
於是,這本繪本的閱讀,我通常會停在這裡。
接下來的部分,就交給小朋友自己進行「投射繪畫」了。
我會替每個孩子準備一份A4紙(約五到六張),並且裝訂好
在每一頁的最上方寫下我想要他們畫的
例如:
第1張: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2張: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3、4張.....
最後一張:請問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藉由這個做法,
讓曾經目睹暴力的孩子對後續的故事情節進行投射
這通常會反映出孩子的內在世界。
當孩子繪畫完成後,我也會與孩子討論,
若是能夠給予一些情感反映、同理、普同化等回應方式
通常也可以讓這個活動不僅具有治療性
也可以讓這個投射繪畫具有「心理評估」的用處。
三、延伸討論
其餘的部分也可以視孩子的年齡進行討論
例如:
1.象哥哥複製了象爸爸的行為,這是許多目睹暴力兒童具有的行為-在討厭與害怕爸爸的同時,卻也潛意識地複製了爸爸的行為。
2.罪惡感的討論:媽媽被爸爸暴力對待,而引發了象哥哥的罪惡感,但是,這真的是象哥哥的錯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們怎麼跟孩子解釋這個部份呢?
3.象妹妹覺得家暴是哥哥引起的,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從這個角度切入,或許可以討論目睹家暴的手足之間可以如何彼此給予適切的回應,同時避免具有二度傷害的語言。
4.其他的心情,例如:對於母親的心疼與不捨、對於爸爸的憤怒等